巴渝文苑 江津龙门滩新年旧俗拾趣来源:竞彩比分实时 发布时间:2025-08-19 16:46:56
江津龙门滩是“川江闻名险滩”之一,龙门滩场是长江上有名的水码头。早前的龙门滩对“新年”的称谓异乎寻常。腊月30日(腊月最终一天)本是大年三十,晚上叫岁除,但这天这儿不叫“新年”,正月初一才叫新年,初一往后才叫新年。正月十五“年”过完了,这天北方叫元宵节,而在这一天,龙门滩人却叫过“大年”。
办年货,又俗称预备“新年盘子”。在江津龙门滩,当时序进入冬月,便有“年”味了。“办年货”是新年的序曲。每年一到这个时节,到处都可见到赶场上街的人。龙门滩场上,人头攒动。石板路上,一挑挑,一担担,跷扁担,平扁担,两端挂着箩篼、油篓子,担子声夹着欢笑声,络绎于途,织成一幅“年”的现象。
布疋是年货不能缺的项目,农民辛苦一年,新年衣服从头到脚,换过一身新,才显得出欢天喜地的新气象;平常既没有闲心,也没闲钱去购置。所以趁办年货时,要买的,要添的,大自老人家的羊皮袍,小至姑娘们的红头绳,都得一股脑儿买来用一年。一般的是藻蓝布、麻子布、青布(都是窄幅土布),好一些的安安蓝(阴丹士林洋布)、花洋布、直贡呢、毛哗叽、骆驼绒等等。
年货除了穿的,就是吃的,糖类有自己食用的水糖,送人情用的白糖、杂糖、冰糖。全年吃的食盐、菜油、烧酒和其他年节需用的杂物。办年货得先凑钱,选日子,旅程远的,天不亮就启航,男人们前脚跨出门,全家老少便叨念着,眼巴巴地盼望着,太阳一斜山,着急的神色便罩上每张脸上,娃儿们一遍又一遍地跑到路旁边去接,瞧见挑子在山脚一冒头,立刻飞跑回去报信,口里嚷着“回来啰”“回来啰”……担子一进门,全家问寒问暖,大人呼,小孩叫,欢乐声欢腾着直到深夜,娃儿们上了床才得安静,母亲们还得忙,保藏食物,分配布疋,方案怎么取舍、缝制,有时到年三十晚上.还得在灯下上最终的一双鞋底咧。
香烛、纸钱和鞭炮,是新年祭拜必备的用品,香烛、纸钱和鞭炮都有固定的老店订制,唯有蜡烛,大大都人家都自己制造,由于香烛店的蜡烛不经点,还怕不洁净。
制造蜡烛是有考究的,烛心以苦竹为上品,点着后化为灰白色的灰,其它的竹子就差多了。竹材要在六七月间到竹林中去选,截取阴干,然后依需求巨细削刮,放到太阳下曝晒贮存。
冬季到了,开端裹灯草.腊月初才浇上蜡油。祭神用的烛不能用牛油,家园的烛都是用一种名叫桊子树的结子的油,加上地蜡,煎化成汁液,一次一次浇上烛心,烛心浇上蜡,晒干便成。
麻糖,也叫炒米糖。品种许多,有芝麻、花生、核桃(胡桃),馃子麻糖。按麻糖就是制造麻糖,大多选在腊月初八左右,也有迟到二十三今后的,按麻糖的制造的过程是先在六、七月间将糯米蒸熟,阴干后叫阴米。按麻糖前先将阴米进入特制的油炒中爆炒胀大,叫炒米。然后,起油锅加糖(水糖和红饴糖水)煎化,火候不宜太老,老了有焦味;也不能太嫩,太嫩糖汁凝结力不行,麻糖按不拢。再参加适量的炒米和人们喜爱吃的芝麻、花生或核桃,均匀拌和,起锅倒上案板。用木板压平、压紧;用刀切成厚五公分、长一尺、宽十公分的长条;再砍成两片。背面相叠合,再压紧,横切约一公分厚一块,每八块为一方,用毛边纸,加以包装,便成为一封封的麻糖了。麻糖按好。分类装罐,罐底先放置石灰防潮,一罐罐储放到阁楼上,够第二年逢年过节,款待客人和娃儿们解馋食用。
杀年猪那天,要宴邀左邻右舍,至亲好友,叫做“吃刨猪汤”。但这中心隐含着竞赛的意味,比一比谁家的年猪大。杀猪匠来前,杀猪凳、血盆、烫猪灶、案板都得预备好。杀前要烧一大锅水,灶边铺满稻草。杀猪匠和他的帮手,从猪圈中连拖带推牵出猪来,大伙将猪按在杀猪凳上,杀猪匠一刀刺入猪颈,猪嚎声就中止了,腿不再抽动。由于杀年猪,假如不洁净利落,一刀毙命,一般人都信任那将会为全家带来厄运的。猪杀好,接着是打竿、吹气、烫毛、拔毛、刨洗、开腔破肚,割下猪头和尾巴以备祭神,这时候客人多已到齐、咱们围观看过秤,分化,将猪下水(肠肚)和一少部分肉,整成午饭,吃到下午两三点钟,亲朋好友酒足饭饱才散去。
一是猪打整洁净开腔破肚后,围观的山民喜爱去比边口,就是看这个猪的膘口肥不肥。用手掌去比开边的猪背脊,看白白的肥肉有几个拇指宽,如是一手宽,就是五指膘,这算最肥的猪了,因此这家应算是殷实人家。比膘成了私自攀比的手法。
二是猪打整洁净后,有的主人将白酒倒出,放到洁净的猪背上,进行祭祀。然后倒酒给在场的各位看热烈的乡亲们喝。哪怕你不喝酒,这时你也不能说“不吃不吃”,如这样说就犯忌了,主人家不高兴,也不会请你吃刨猪汤了。你应该说“肯吃肯吃”,这话表明来年主人家“猪槽运”更兴旺,还要杀个大肥猪。
腊月二十三送灶王爷上天之后,家家户户开端一年一度的清洁大扫除——打扬尘(音:村)。灶房、堂屋、厅房、睡房、猪圈、牛栏全得打扫。一家老少,从早忙到晚,洗的洗,刷的刷,尽管很累,心中却按捺不住的振奋,由于“年”就快到了。
新年,令人振奋,也够累人的。吃的、穿的、玩的,一家人有忙不完的工作。到了年三十,大致都已就绪。吃过早饭,家长得带领子弟,担着猪头、全鸡(公鸡)、鱼和三牲果品、香烛钱纸,到先人坟墓去逐个祭拜辞岁,祝告一年将尽,阖第安全,并请求赐福来年,人丁兴旺,家畜安全。有的还要到川主庙、观音庙、土地庙去还愿祈福。
祭拜完毕后,轮到全家聚会吃团年饭,假如有任何一位家人没有赶回来新年,就得替他留下一空座位,并盛一碗饭,以示对他的怀念。年饭桌上有两道菜很特别,一是鱼,不行悉数吃完,表明年年有余;别的有一碗糖肉,表明希望阖家共处密切如糖。吃年夜饭,小孩不行随意说话,怕说出不吉祥的话来。酒饭吃完不能说“完了”“没有了”,要说“发财了”,悉数图吉祥。
吃新年饭不行随意离席,要等一家之主分发完压岁钱,才可下席。然后,妇女们忙着去洗刷打扫,赶在子时之前将污水杂物倾倒屋外,一过子时便禁绝倾倒任何杂物,以标志财宝有进无出。这时,男人小孩围坐在堂屋中,摆龙门阵,叫做“守岁”。比及悉数爆仗动静,知道快交子时,立刻烧子时香,放爆仗,祝告神灵,旧年已去,迎候新年祈福。还要查阅历书择出吉神方向,备办香烛果品叫做“花盘”。出门走数十步名曰“出行”,其次还要“封井”,祭拜好像出行相同。比及这些祭拜悉数完毕,大人才回房寝息安眠。旧的一年才算随之过去了。
由于年三十夜全家围炉守岁,寝息比较晚,刚合上眼,盈耳的爆仗声就响起来。看看窗外,天色已毛毛发白,新的一年又拉开序幕。
新年新气象,春联是全换新的。房内从先人牌位的堂屋到猪圈牛栏,因它的用处不同,那春联颂赞的词语也各异。从“祖德流芳”到“家畜兴旺”,赞颂亦各如其分。
每个人身上的衣装,不管大人小孩,不管家境怎么,都得换上一身新装。初一早晨,按例由一家之长,带领一家巨细向先人牌位贺节拜年。然后是后辈向长辈跪拜,尤其是孩子,穿房走屋,不得遗失一个。这时候,母亲现已到厨房包汤圆去。
新年初一,忌讳许多,堂屋的门叫财门,是不能随意翻开的,盥洗用水有必要储在桶中,废物杂物不行倾倒,地不能扫。斗、称、剪、尺之类不行用(前一天保藏好),尤其是说话,吉祥的话多说。例如酒壶的酒斟完了,要说“发财了”。这些忌讳,要到初三方能免除。
初一早晨,一家人吃过汤圆,便要开端“出行”“郊游”。妇女们有的上寺庙烧香还愿,大都留在家中。男人们就不同了,先到家邻近先人坟上去祭拜,然后到近亲长辈处去拜年,按风俗是不行到一般亲朋家去的,只在路上相遇时相互恭贺罢了。
拜完年,一连串的行乐开端,锣鼓声、鞭炮声夹杂着道喜声。娃儿们也有他们的玩头,放鞭炮、踢毽子、击珠戏,真是嬉笑连天。
初三开衙、开井、开财门。天还未亮,送财神的人便到富庶人家门前等着,听到屋里有脚步声,他在门外便四言八句唱起来。有的主人存心要考送财神人的才思,成心不开门,他就在门外唱得你非开门不行。开门后,敬烟、奉茶,送财神的都得要唱。最终主人接过一幅红纸印的财神图。别的奉上一个大红包,才相互祝贺道别而去。
初五叫做“破五”。街头巷尾,依旧热烈,要到过了大年,才会削减。破五前数日,妇女制止来往,至五日而禁解,谓之破五。
初七叫“人日”。风俗以人日晴雨为占,晴则主吉;雨则主多疾病。人日这一天,晴雨晦暗,是判别来年吉凶祸福的根据。
龙门滩还有另一忌讳:“七不出,八不归”,就是说人出远门,或女儿回娘家,都要避开逢七的日子。
自初八起,龙门滩各寺庙,开端竖灯竿,高两三丈不等,顶端悬一盏“玉皇灯”,接着是“二十八宿”“南斗”“斗极”,再下面就是一圈接一圈大的散灯。灯的形状,除“玉皇灯”是四方形的外,其它的灯,像两个立体三角形底部相连,顶上三分之一不糊纸,底部放一碗清油(菜籽油),油钱多半是善男信女认捐的,也有直接捐油的,上灯之后,新年的游乐又进入了另一高潮。
上灯之后,就是“出龙”。林林总总的龙灯前呼后拥出来。有布做的彩龙,花纸扎的花龙。龙门滩人最喜爱的是黄荆树枝扎的“黄荆龙”。
玩龙灯要身强体壮,还要英勇胆大。由于,龙灯要愈烧益发。烧龙灯,把戏多了。燃鞭炮,熏花筒,打铁水,都是对着玩龙的人来的。谁家烧龙灯烧得最凶,给他的红包也就最大,所以玩龙灯不怕烧,由于他们早有预备,头上戴斗笠,身穿旧衣服,脚蹬草鞋。鞭炮、花筒来了,他们不停地跳动,那红绿绿的火花,落到身上,只不过有些痒痒的,伤不了人。
花筒的做法,是截(切)楠斑竹一段,留一竹节,填上黑火药,掺杂些铁片、铜片、然后用黏土筑紧,节前钻一小孔,插根引线,熏燃起来会宣布红、绿、黄不相同的色彩的火花。
“打铁水”是打铁匠的事,只需出钱请他就来。每天黄昏,在庙口,或街边,就可看到风箱火炉,炉中燃起熊熊火焰,将铁片、铜片溶于一陶锅中,龙灯来时,人潮如涌,铁匠右手拿一木板,左手提一火钳,挟一陶匙,从炉中挖一瓢铁汁,随手向空中一抛.右手顺势一击,满天闪耀金花、银花。
过大年即元宵节,又叫上元节。就是正月十五日,龙门滩人俗称过大年,又称“元夕”或“上元”,也叫做“灯节”。灯展自初八夜开端到过大年夜子时烧“龙灯”止,整个新年庆祝才完毕。
龙门滩有两句俗语:火烧门前纸,大的经商,小的捡狗屎。种的去种田,拉的去拉船。所以“大年”一过,便要各安生理,龙门滩的年味全散尽了。
江津龙门滩新年的旧俗许多。有的有一些封建糟粕的东西在里面,有的则表现出一种乡情、亲情以及对新一年美好生活的神往和寻求。咱们今日应该采纳“扬弃”的方法,去其糟粕,取其精华。龙门滩旧年俗,是巴渝节庆风俗的“活化石”,是咱们今日研讨巴渝地域特征风俗文明的十分宝贵的材料。
(作者:庞国翔,系中国作协会员、重庆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。长时间从事当地文明研讨。出书有文学和文史专著22部,现供职于江津区文旅委。)
江津龙门滩是“川江闻名险滩”之一,龙门滩场是长江上有名的水码头。早前的龙门滩对“新年”的称谓异乎寻常。腊月30日(腊月最终一天)本是大年三十,晚上叫岁除,但这天这儿不叫“新年”,正月初一才叫新年,初一往后才叫新年。正月十五“年”过完了,这天北方叫元宵节,而在这一天,龙门滩人却叫过“大年”。
办年货,又俗称预备“新年盘子”。在江津龙门滩,当时序进入冬月,便有“年”味了。“办年货”是新年的序曲。每年一到这个时节,到处都可见到赶场上街的人。龙门滩场上,人头攒动。石板路上,一挑挑,一担担,跷扁担,平扁担,两端挂着箩篼、油篓子,担子声夹着欢笑声,络绎于途,织成一幅“年”的现象。
布疋是年货不能缺的项目,农民辛苦一年,新年衣服从头到脚,换过一身新,才显得出欢天喜地的新气象;平常既没有闲心,也没闲钱去购置。所以趁办年货时,要买的,要添的,大自老人家的羊皮袍,小至姑娘们的红头绳,都得一股脑儿买来用一年。一般的是藻蓝布、麻子布、青布(都是窄幅土布),好一些的安安蓝(阴丹士林洋布)、花洋布、直贡呢、毛哗叽、骆驼绒等等。
年货除了穿的,就是吃的,糖类有自己食用的水糖,送人情用的白糖、杂糖、冰糖。全年吃的食盐、菜油、烧酒和其他年节需用的杂物。办年货得先凑钱,选日子,旅程远的,天不亮就启航,男人们前脚跨出门,全家老少便叨念着,眼巴巴地盼望着,太阳一斜山,着急的神色便罩上每张脸上,娃儿们一遍又一遍地跑到路旁边去接,瞧见挑子在山脚一冒头,立刻飞跑回去报信,口里嚷着“回来啰”“回来啰”……担子一进门,全家问寒问暖,大人呼,小孩叫,欢乐声欢腾着直到深夜,娃儿们上了床才得安静,母亲们还得忙,保藏食物,分配布疋,方案怎么取舍、缝制,有时到年三十晚上.还得在灯下上最终的一双鞋底咧。
香烛、纸钱和鞭炮,是新年祭拜必备的用品,香烛、纸钱和鞭炮都有固定的老店订制,唯有蜡烛,大大都人家都自己制造,由于香烛店的蜡烛不经点,还怕不洁净。
制造蜡烛是有考究的,烛心以苦竹为上品,点着后化为灰白色的灰,其它的竹子就差多了。竹材要在六七月间到竹林中去选,截取阴干,然后依需求巨细削刮,放到太阳下曝晒贮存。
冬季到了,开端裹灯草.腊月初才浇上蜡油。祭神用的烛不能用牛油,家园的烛都是用一种名叫桊子树的结子的油,加上地蜡,煎化成汁液,一次一次浇上烛心,烛心浇上蜡,晒干便成。
麻糖,也叫炒米糖。品种许多,有芝麻、花生、核桃(胡桃),馃子麻糖。按麻糖就是制造麻糖,大多选在腊月初八左右,也有迟到二十三今后的,按麻糖的制造的过程是先在六、七月间将糯米蒸熟,阴干后叫阴米。按麻糖前先将阴米进入特制的油炒中爆炒胀大,叫炒米。然后,起油锅加糖(水糖和红饴糖水)煎化,火候不宜太老,老了有焦味;也不能太嫩,太嫩糖汁凝结力不行,麻糖按不拢。再参加适量的炒米和人们喜爱吃的芝麻、花生或核桃,均匀拌和,起锅倒上案板。用木板压平、压紧;用刀切成厚五公分、长一尺、宽十公分的长条;再砍成两片。背面相叠合,再压紧,横切约一公分厚一块,每八块为一方,用毛边纸,加以包装,便成为一封封的麻糖了。麻糖按好。分类装罐,罐底先放置石灰防潮,一罐罐储放到阁楼上,够第二年逢年过节,款待客人和娃儿们解馋食用。
杀年猪那天,要宴邀左邻右舍,至亲好友,叫做“吃刨猪汤”。但这中心隐含着竞赛的意味,比一比谁家的年猪大。杀猪匠来前,杀猪凳、血盆、烫猪灶、案板都得预备好。杀前要烧一大锅水,灶边铺满稻草。杀猪匠和他的帮手,从猪圈中连拖带推牵出猪来,大伙将猪按在杀猪凳上,杀猪匠一刀刺入猪颈,猪嚎声就中止了,腿不再抽动。由于杀年猪,假如不洁净利落,一刀毙命,一般人都信任那将会为全家带来厄运的。猪杀好,接着是打竿、吹气、烫毛、拔毛、刨洗、开腔破肚,割下猪头和尾巴以备祭神,这时候客人多已到齐、咱们围观看过秤,分化,将猪下水(肠肚)和一少部分肉,整成午饭,吃到下午两三点钟,亲朋好友酒足饭饱才散去。
一是猪打整洁净开腔破肚后,围观的山民喜爱去比边口,就是看这个猪的膘口肥不肥。用手掌去比开边的猪背脊,看白白的肥肉有几个拇指宽,如是一手宽,就是五指膘,这算最肥的猪了,因此这家应算是殷实人家。比膘成了私自攀比的手法。
二是猪打整洁净后,有的主人将白酒倒出,放到洁净的猪背上,进行祭祀。然后倒酒给在场的各位看热烈的乡亲们喝。哪怕你不喝酒,这时你也不能说“不吃不吃”,如这样说就犯忌了,主人家不高兴,也不会请你吃刨猪汤了。你应该说“肯吃肯吃”,这话表明来年主人家“猪槽运”更兴旺,还要杀个大肥猪。
腊月二十三送灶王爷上天之后,家家户户开端一年一度的清洁大扫除——打扬尘(音:村)。灶房、堂屋、厅房、睡房、猪圈、牛栏全得打扫。一家老少,从早忙到晚,洗的洗,刷的刷,尽管很累,心中却按捺不住的振奋,由于“年”就快到了。
新年,令人振奋,也够累人的。吃的、穿的、玩的,一家人有忙不完的工作。到了年三十,大致都已就绪。吃过早饭,家长得带领子弟,担着猪头、全鸡(公鸡)、鱼和三牲果品、香烛钱纸,到先人坟墓去逐个祭拜辞岁,祝告一年将尽,阖第安全,并请求赐福来年,人丁兴旺,家畜安全。有的还要到川主庙、观音庙、土地庙去还愿祈福。
祭拜完毕后,轮到全家聚会吃团年饭,假如有任何一位家人没有赶回来新年,就得替他留下一空座位,并盛一碗饭,以示对他的怀念。年饭桌上有两道菜很特别,一是鱼,不行悉数吃完,表明年年有余;别的有一碗糖肉,表明希望阖家共处密切如糖。吃年夜饭,小孩不行随意说话,怕说出不吉祥的话来。酒饭吃完不能说“完了”“没有了”,要说“发财了”,悉数图吉祥。
吃新年饭不行随意离席,要等一家之主分发完压岁钱,才可下席。然后,妇女们忙着去洗刷打扫,赶在子时之前将污水杂物倾倒屋外,一过子时便禁绝倾倒任何杂物,以标志财宝有进无出。这时,男人小孩围坐在堂屋中,摆龙门阵,叫做“守岁”。比及悉数爆仗动静,知道快交子时,立刻烧子时香,放爆仗,祝告神灵,旧年已去,迎候新年祈福。还要查阅历书择出吉神方向,备办香烛果品叫做“花盘”。出门走数十步名曰“出行”,其次还要“封井”,祭拜好像出行相同。比及这些祭拜悉数完毕,大人才回房寝息安眠。旧的一年才算随之过去了。
由于年三十夜全家围炉守岁,寝息比较晚,刚合上眼,盈耳的爆仗声就响起来。看看窗外,天色已毛毛发白,新的一年又拉开序幕。
新年新气象,春联是全换新的。房内从先人牌位的堂屋到猪圈牛栏,因它的用处不同,那春联颂赞的词语也各异。从“祖德流芳”到“家畜兴旺”,赞颂亦各如其分。
每个人身上的衣装,不管大人小孩,不管家境怎么,都得换上一身新装。初一早晨,按例由一家之长,带领一家巨细向先人牌位贺节拜年。然后是后辈向长辈跪拜,尤其是孩子,穿房走屋,不得遗失一个。这时候,母亲现已到厨房包汤圆去。
新年初一,忌讳许多,堂屋的门叫财门,是不能随意翻开的,盥洗用水有必要储在桶中,废物杂物不行倾倒,地不能扫。斗、称、剪、尺之类不行用(前一天保藏好),尤其是说话,吉祥的话多说。例如酒壶的酒斟完了,要说“发财了”。这些忌讳,要到初三方能免除。
初一早晨,一家人吃过汤圆,便要开端“出行”“郊游”。妇女们有的上寺庙烧香还愿,大都留在家中。男人们就不同了,先到家邻近先人坟上去祭拜,然后到近亲长辈处去拜年,按风俗是不行到一般亲朋家去的,只在路上相遇时相互恭贺罢了。
拜完年,一连串的行乐开端,锣鼓声、鞭炮声夹杂着道喜声。娃儿们也有他们的玩头,放鞭炮、踢毽子、击珠戏,真是嬉笑连天。
初三开衙、开井、开财门。天还未亮,送财神的人便到富庶人家门前等着,听到屋里有脚步声,他在门外便四言八句唱起来。有的主人存心要考送财神人的才思,成心不开门,他就在门外唱得你非开门不行。开门后,敬烟、奉茶,送财神的都得要唱。最终主人接过一幅红纸印的财神图。别的奉上一个大红包,才相互祝贺道别而去。
初五叫做“破五”。街头巷尾,依旧热烈,要到过了大年,才会削减。破五前数日,妇女制止来往,至五日而禁解,谓之破五。
初七叫“人日”。风俗以人日晴雨为占,晴则主吉;雨则主多疾病。人日这一天,晴雨晦暗,是判别来年吉凶祸福的根据。
龙门滩还有另一忌讳:“七不出,八不归”,就是说人出远门,或女儿回娘家,都要避开逢七的日子。
自初八起,龙门滩各寺庙,开端竖灯竿,高两三丈不等,顶端悬一盏“玉皇灯”,接着是“二十八宿”“南斗”“斗极”,再下面就是一圈接一圈大的散灯。灯的形状,除“玉皇灯”是四方形的外,其它的灯,像两个立体三角形底部相连,顶上三分之一不糊纸,底部放一碗清油(菜籽油),油钱多半是善男信女认捐的,也有直接捐油的,上灯之后,新年的游乐又进入了另一高潮。
上灯之后,就是“出龙”。林林总总的龙灯前呼后拥出来。有布做的彩龙,花纸扎的花龙。龙门滩人最喜爱的是黄荆树枝扎的“黄荆龙”。
玩龙灯要身强体壮,还要英勇胆大。由于,龙灯要愈烧益发。烧龙灯,把戏多了。燃鞭炮,熏花筒,打铁水,都是对着玩龙的人来的。谁家烧龙灯烧得最凶,给他的红包也就最大,所以玩龙灯不怕烧,由于他们早有预备,头上戴斗笠,身穿旧衣服,脚蹬草鞋。鞭炮、花筒来了,他们不停地跳动,那红绿绿的火花,落到身上,只不过有些痒痒的,伤不了人。
花筒的做法,是截(切)楠斑竹一段,留一竹节,填上黑火药,掺杂些铁片、铜片、然后用黏土筑紧,节前钻一小孔,插根引线,熏燃起来会宣布红、绿、黄不相同的色彩的火花。
“打铁水”是打铁匠的事,只需出钱请他就来。每天黄昏,在庙口,或街边,就可看到风箱火炉,炉中燃起熊熊火焰,将铁片、铜片溶于一陶锅中,龙灯来时,人潮如涌,铁匠右手拿一木板,左手提一火钳,挟一陶匙,从炉中挖一瓢铁汁,随手向空中一抛.右手顺势一击,满天闪耀金花、银花。
过大年即元宵节,又叫上元节。就是正月十五日,龙门滩人俗称过大年,又称“元夕”或“上元”,也叫做“灯节”。灯展自初八夜开端到过大年夜子时烧“龙灯”止,整个新年庆祝才完毕。
龙门滩有两句俗语:火烧门前纸,大的经商,小的捡狗屎。种的去种田,拉的去拉船。所以“大年”一过,便要各安生理,龙门滩的年味全散尽了。
江津龙门滩新年的旧俗许多。有的有一些封建糟粕的东西在里面,有的则表现出一种乡情、亲情以及对新一年美好生活的神往和寻求。咱们今日应该采纳“扬弃”的方法,去其糟粕,取其精华。龙门滩旧年俗,是巴渝节庆风俗的“活化石”,是咱们今日研讨巴渝地域特征风俗文明的十分宝贵的材料。
(作者:庞国翔,系中国作协会员、重庆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。长时间从事当地文明研讨。出书有文学和文史专著22部,现供职于江津区文旅委。)
华龙网版权悉数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仿制或树立镜像(最佳阅读环境:分辨率1024*768以上,阅读器版别IE8以上)
地址:重庆市渝北区金开大路西段106号10栋移动新媒体工业大厦 邮编:401121 广告招商 传真